育人成果
长期从事服装专业教育与设计艺术理论、中华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,在专业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社会服务等方面锐意进取,开拓创新,取得了系列成果。
作为设计学和纺织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生导师,负责《服装学报》的日常工作、学术提升及为服装学科建设服务,致力于设计学及服装学科的特色与内涵建设,注重设计学、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建设,通过系列一体的纵横项目结合与深入研究,建构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体系,为服装专业理论研究、设计学学科建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突出。
在教育教学方面,以“艺工文”融合为特色,构建多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。积极开展设计学及服装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,着力培养具有传统文化、艺术设计、工艺技术与时尚创新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型服装设计人才,深化教学改革,敢于实践,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,取得丰硕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果。2020年主持申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2021年主编获批“十四五”部委级立项规划教材6部,2021年主持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》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;2016年参与建设《培育卓越工匠精神发展优秀传统文化》获江苏省教育厅颁发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2016年荣获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第二层次培养对象(中青年领军人才)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6年度“纺织之光教师奖”等,近五年指导学生斩获国内外时尚设计大奖40余项,特别是带领时尚设计与文化研究室在ETFashion GDA全球时装设计大赛、“濮院杯”PHValue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等国内外时尚设计大奖中摘得金银铜奖等10余项,获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数次。
在社会服务及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方面,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,助力东方时尚与文化话语权发展。立足国家文化战略下的新时代发展需求,建立健全服饰文化传承与传播体系,引领团队加大产学研力度,拓展社会服务平台,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。一方面,与市场接轨,与企业合作,与中和休闲、苏州绣娘、南通赛晖等公司倾力合作,通过策划创建博物馆(江南织造府博物馆)、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不断为行业、产业赋能。另一方面,创建了民间服饰传习馆,已入选教育部“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”,并发展为部省社会服务平台,开展“江苏大讲堂”、“图书馆公益讲座”、“万名中小学生进校”等艺术科普系列公益活动。第三;主持建设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,并开展相关实践教学、文化传承、学科建设与海外传播工作,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中的中华民族服饰符号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2020年主持获批“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”,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“中国传统服饰创新设计美国巡展”,2016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“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”等;平均每年主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-2次,策划特色文化展览1-3次,并多次赴美国、日本等国家发表学术演讲,对中国纺织服饰文化遗产保护、艺术人才培养及国家服饰文化形象传播、精神文明建设等作出突出贡献,大力推动了民族复兴下的中华服饰文化的时尚创新运动。